据《新闻晨报》报道,暑假接近尾声,新一波校园招聘大幕即将拉开。一项《2014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回顾报告显示,受访的 2014 届名校毕业生中,超过一半希望起薪达到每月 6000 元至 8000 元。调查称,受访的「985」和「211」重点院校中,有 52% 的毕业生希望起薪在 6000 元至 8000 元之间;38.8% 的学生的理想起薪在 2000 元至 4000 元之间;更有将近一成的学生理想起薪在 10000 元以上。
不得不说,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价过于高估了。有高的起薪期望,固然可以展示大学生自信的一面,可是,如果不切实际,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职业发展受挫,当现实与自己的预期相距甚远,会导致学生对现实不满,不安心本职岗位,生活在抱怨和幻想中,总是想着一夜之间能找到达到自己薪资期望的工作。远远偏离实际的薪酬期待,这折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必须加快补上。
与半数名校学生起薪期望在 6000 元到 8000 元之间对应的现实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6955 元,即每月不到 2300 元。而北京和上海 20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40321 元和 43851 元,每月平均为 3360 元和 3654 元。以此计算,这些学生的期望起薪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 倍,是上海、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 2 倍,他们想过没有,自己凭什么大学一毕业就可以拿到远高于普通城镇居民高得多得多的薪酬待遇?
可能大学生不愿意拿自己与普通城镇居民比,那不妨拿他们与自己的老师比,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的年工资收入 10 万元以下的占 47.7%,10万 — 15万元占 38.2%,15万 — 20万元的占 10.7%,20 万元以上占 3.4%。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 14.36 万元,副高级为 10.33 万元,中级为 8.3 万元,初级为 7.44 万元。如果大学生的期望起薪为 6000 元,这一水准已达初级平均水平(年限较短的初级职务薪酬要远低于平均水平),如果期望起薪为 7000 元,已达中级平均水平,而如果期望起薪为 8000 元,已接近副高级水平。调查还显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从毕业留校到 45 岁期间,除了少数特别优秀的可以提到副教授,一般都是讲师,月收入平均在 6000元 - 8000元,这一方面反映大学教师的待遇低,而另一方面也折射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期望有点高。
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薪酬,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前不久,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某网联合发布的《90 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2014 年应届生平均起薪只有 2443 元/月,就连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 3019 元,这只有半数名校学生所期待的一半,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有较高的薪资期望,与几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对名校的错误理解,认为名校抬高了自己的身价,在周围人「考上名校挣大钱」的祝愿声中,真以为可随随便便找个上万薪酬的工作;二是缺乏对社会就业环境的认识,虽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些材料是公开的,但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兴趣去收集,他们并不了解就业的真实情况,有的甚至沉迷在某些企业家的励志演讲中,梦想自己一不小心也成为百万富翁,有创业的大志向,却没有做小事的准备;三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多大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都依靠父母完成学业,不知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以为一个月挣六七千跟玩儿似的。
过高的薪资期望,会带来学生求职定位的偏差,不少学生就按自己期望的薪资水准去找工作,结果处处碰壁,在人才市场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却空手而回,结果不得不一再调低就业期望值(这还影响一些学生的求学选择,认为考上名校就能找到薪酬好的工作,误导一些人盲目考研)。而且,大学生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评价还时常发生冲突:大学毕业生抱怨企业趁就业形势严峻压低学生薪酬,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并不安于眼下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指责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外,一些学生的生活,是按照高薪资期望标准设计的(或者说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开销,反推一个月至少要多少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在实际薪酬远低于期望值之后,他们并没有改变生活计划,这就出现调查显示的另一个结果,有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
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大学生的起薪要达到大学生的期望水准,估计要等十数年,大学生有这么离谱的就业期望,暴露出高校相关教育的严重缺失,虽然教育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要求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作为高校的必修课,但认真开展这一教育的学校并不多。为此,高校要真正重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进行理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